陜西既是煤炭資源大省,也是煤炭資源消費大省,其經濟總量基礎不高,發展需求十分迫切,節能減排之路更顯艱難。即使如此,2014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到78.10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到70.58萬噸,分別比2010年削減17.60%和7.83%。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陜西省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在環保部門剛剛公布的9月全省各地市空氣質量指數中,13個市、區中,有6個實現了整月藍天的“大滿貫”。
■ 淘汰落后產能 培育新興產業
“十二五”國家下達陜西省淘汰水泥(熟料)產能400萬噸、焦炭產能60萬噸、電石產能3萬噸、鐵合金產能10萬噸、造紙產能35萬噸、電解鋁產能兩萬噸、鋅冶煉產能0.1萬噸、鉛冶煉產能0.2萬噸、印染產能7000萬米。
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產業結構,成為陜西省環境與發展的有力結合點。
銅川市水泥粉塵曾占到全市粉(煙)塵排放總量的90%以上,空氣污染一度十分嚴重,銅川因此也曾被稱為“衛星看不見的城市”。
2004年起,省、市政府統籌,出臺了嚴于國家排放標準和超前國家淘汰落后產能政策,拿支柱產業開刀,提前淘汰水泥立窯和濕法窯。銅川市歷時十余年,累計投入3.1億元,對水泥企業集中綜合治理,關閉拆除了57條落后水泥生產線,淘汰落后產能750萬噸,提前兩年完成國家淘汰落后產能任務。
2014年,陜西省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全年淘汰落后產能341.4萬噸,其中淘汰鋼鐵132萬噸、水泥192萬噸、電解鋁9萬噸、鐵合金4.4萬噸、電石7.5萬噸。
2013、2014兩年,陜西省拆除燃煤鍋爐3713臺,共計12435蒸噸。關中地區自我加壓,實行燃煤消耗總量控制,靜態削減燃煤1079萬噸,煤炭消費總量首次實現負增長。
調整出的新空間用什么來補位?2014年,陜西省在深入推進能源化工產業高端化的同時,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支柱產業,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項目建設亮點紛呈。依托地理優勢、資源優勢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布局也在不斷擴大。
■ 嚴格排放標準 加強工程治理
“二氧化硫每立方米25.63毫克,氮氧化物每立方米28.01毫克,煙塵每立方米2.78毫克……”這是記者在華能銅川照金電廠煙氣排放在線監控設備上看到的實時排放數據。再調閱同機組去年同期數據作對比,二氧化硫每立方米205.81毫克,氮氧化物每立方米90.85毫克,煙塵每立方米29.69毫克。相比之下,今年3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下降了87%、69%和90%。
“我們燒的是煤,但我們的排放標準是按照燒天然氣機組的排放標準來執行的。”華能銅川照金電廠廠長顧可偉告訴記者,電廠目前已全面實施燃煤機組脫硫、脫硝、除塵三大系統一體化綜合改造。
陜西省環保廳工作人員介紹,照金電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濃度等指標目前已達到西北地區火電機組污染物排放最優值。華能銅川照金電廠超低排放技改工程的成功實施,也是陜西省加強工程減排治理、打造節能環保新標桿、促進資源深度轉化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