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奢侈”包裝成雞肋
6月16日17時許,家住蘭州團結新村的王勇接到快遞員電話:請你馬上到小區門衛室領取快遞郵件。王勇三步并作兩步走到樓下門衛室,簽上名字拿到了快遞物品。
王勇這次從網上購買的物品是一件體恤衫,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時髦款式。喜好時尚的王勇迫不及待就在門衛室打開包裝,在黑白塑料的一層層包裹下,體恤衫終于露出“真面目”。色彩搭配恰到好處,王勇穿在身上愈發顯得帥氣。他把包裝退下的一堆塑料隨手扔進了垃圾桶。“每次收到快件欣喜的同時,也有些許煩惱。那就是商品的包裝太多,而有些商品的包裝材質還不錯。我家里有很多快遞外包裝,真是扔之可惜留之無用。”王勇惆悵地告訴記者。
剛跨入本命之年的王勇是一名網購粉絲,他幾乎每天在電腦上瀏覽。大到家具小到指甲剪刀、勺,都喜歡在網上購買。于是,平時收取快遞郵件就成了他生活中的一種樂趣。但隨著快遞包裝的“更新換代”,層層加碼也讓他增添了煩惱。“我有一次網上買了件不銹鋼物品,其實物品本身并不大。而該件發來時卻被裝在一個四方形的木箱內,拆除木箱里面又是一個泡沫箱,層層包裝拆除后真正物品的重量不過一斤。當時讓我啼笑皆非,妻子看到后笑成一團說,‘你的快件是個包心菜’。而此后,妻子但凡打趣就稱我是包心菜。”王勇笑著說道。
其實有同感的不只是王勇一人,許多網購人都有類似經歷。家住上溝63歲的鄭夢是一名網購達人大媽,她的家里存有不少快遞外包裝。東西多了占地方老伴讓她扔掉,而鄭夢舍不得丟棄,為此,老兩口沒少拌嘴。
快遞: “過度包裝”實屬無奈
某快遞公司不愿透露姓名的一名年輕男投遞員告訴記者,其實,作為快遞公司來說,他們也不愿意多花費成本搞包裝。一件快遞本身利潤就不大,再搭上人力物力他們還有什么賺頭?問題是一旦快遞郵件出了問題,客戶就要向他們索取賠付,這樣他們的損失會更大,如此還不如包裝上花些錢少一些麻煩。這就是他們注重包裝的原因,尤其對一些價值較高的物品更是不敢大意。因此,對于此事他們一方面不愿意多搞包裝,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這樣做,而這確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實屬無奈之舉。
記者在網上搜集快遞公司損害物品賠償的字樣,很快頁面上顯示出許多這樣的實例。外地一名顧客價值800多元的快遞物品收到后受到嚴重損壞,顧客要求快遞公司賠償,而快遞公司僅同意賠付68元。這位顧客不服上訴至法院,結果法院最終還是判定快遞公司賠付了68元,原因是顧客不能充分展示物品價值的證據。
快遞行業一位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隨著這些年快遞行業的發展,全國包括蘭州都出現過類似的事情。盡管這類事情屬于個別現象,但作為快遞公司一方,也確實不愿意把精力花費在和業務無關的上面,畢竟對薄公堂無論起因如何,都會對快遞公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他們寧可多花費包裝材料,也不愿意由此而帶來諸多的麻煩事情。
專家:盡快出臺快遞綠色包裝相關法規
蘭州大學哲學和社會學院兼職教授社會學家臧海群認為,快遞行業是一個陽光行業,它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傳統購物進商店入超市,到如今輕點鼠標就可輕松購物。不僅節約了人們的寶貴時間,也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但正如任何事情都存在兩面性一樣,快遞行業包裝也存在著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一面。過度包裝不僅給快遞公司本身帶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同時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在倡導節約型社會和保護生態注重環境的大氣候下,快遞過度包裝問題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但認真分析,過度包裝也有其”合理“存在的原因,無論是消費者一方還是快遞公司一方,他們均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考慮問題。當然,他們提出的“根據”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關鍵是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有些狹窄,沒有將這個問題放在全社會這個大棋盤上考慮。對此,政府相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強對快遞公司的監督和引導,督促他們在人員素質管理上更加嚴格和規范,盡量減少包裝、運輸環節上發生問題。其次,政府相關部門也應出臺一些政策法規,用法律手段在源頭上制止過度包裝和其他有違保護生態平衡發展的錯誤做法。
臧海群說,發展經濟是必須,而保護環境是必要。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沒有必然的反向聯系,也沒有此消彼長的關系。我們需要尋找的是一個切入點,使二者近乎平衡。發展必定會有一定的污染,問題是我們要把人為破壞生態和環境的事情盡可能降至最低,并加大治理污染和保護自然生態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