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1日是國際森林日,在2015年國際森林日即將到來之際,國務院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使我國的森林資源管護和生態環境改善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砍樹伐木將不再是林場和林區的工作重點,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積蓄、生態環境的修復將成為其主要任務。
不工不農不事不企陷窘境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加強生態建設和森林資源利用,由國家投資建立了一批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其中國有林場是專門從事造林和森林管護的事業單位,它的職責就是保護生態環境。目前,全國現有國有林場4855個,分布在31個省份的1600多個縣市區,大多地處江河兩岸、水庫周邊、風沙前線、黃土丘陵、硬質山區等區域。
國有林區是為了生產木材和管理森林,國家分別在東北、內蒙古、西南、西北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的。黑、吉、滇、川、青、陜、甘、新疆、內蒙古等9省區建立了138個國有林業局,其中87個國有林業局組成了重點國有林區。
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木材安全、物種安全、糧食安全,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也付出了沉重代價,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日益嚴重,其中有環境問題,也有管理體制問題。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坦言,長期以來,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僵化,投入渠道不暢。國有林場主要承擔保護培育森林資源任務,雖為事業單位卻實行企業化管理,經費自收自支,“不城不鄉、不工不農、不事不企”,沒有明確的支持政策和穩定的公共財政投資渠道;國有林區產權虛置,政事企不分,林區經濟發展長期過度依賴森林資源消耗,導致可采資源枯竭、森林和濕地面積減少、自然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產業結構單一、經濟轉型困難,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窘境。
“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還普遍面臨資源管理弱化、基礎設施落后、債務負擔沉重、職工生活困難等問題,推進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勢在必行。”趙樹叢說。
兩條底線兩條紅線不動搖
“《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為推進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指明了方向,”趙樹叢說,“要堅持公益性改革的方向,堅持保生態、保民生兩條底線,堅守森林資源不破壞、國有資產不流失兩條紅線。”
改革的思路和目標很明確,其中保生態,就是明確生態功能定位,以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功能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護好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確保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加、生態功能持續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持續提高。對于國有林場來說,要在2020年通過大力造林、科學營林、嚴格保護等多措并舉,使森林面積增加1億畝以上,森林蓄積量增長6億立方米以上,商業性采伐減少20%左右。對國有林區來說,到2020年區分不同情況有序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重點國有林區森林面積增加550萬畝左右,森林蓄積量增長4億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