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制造業如何轉型,備受各界關注。在正在進行的2016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玖龍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玖龍5年內有望實現工業4.0,將對15臺紙機進行改造,!經歷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是好企業。如果真正把購買力留在國內,我相信中國經濟的潛力巨大。
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是好企業,玖龍非常有信心在東莞繼續發展
“如果從前端提高了供給的質量,更好地滿足13億人口的消費,真正把購買力留在國內,我相信中國經濟的潛力是巨大的。”談起制造業,這位“造紙大王”面帶微笑,語氣里透露著自信,“要實現‘優質供給’,從制造業來講方向就是全面實現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工業4.0。”
而關于外界對于東莞制造的諸多討論,張茵呵呵一笑,“東莞現在轉型升級留下來的企業是有競爭力的。對于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和務實高效作風,我們也非常認可,非常有信心在東莞繼續發展。”
張茵說,經歷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是好企業,而且正走在堅持綠色發展的轉型道路上。
張茵打開話匣子,4方面暢談制造業轉型!
談供給側改革
——實現“有效供給”,把全國13億人規模的消費都留在國內
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有個熱詞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普遍認為傳統產業未來的出路在于此。東莞的制造業在供給側改革該如何作為?
張茵:我很認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法,就是說通過從供方的自我提升去引領需方的消費需求。我經常講,如果我們的制造業能提高質量,實現“有效供給”,把全國13億人規模的消費都留在國內,制造業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
日本過去十多年經濟增速并不高,為什么還是處于全球領先水平,產業還是那么發達呢?去日本看看就知道了,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產品都是日本制造,而且還有大量產品輸出到全球。如果中國制造能夠把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樣做到這一點,那將意味著無限的發展機遇,在國家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不用專門到國外買,真正做到中國人用中國貨。
記者:您認為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哪里?
張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讓為數眾多的供方能夠形成質量提升的共同價值觀,質量提升和趕超需要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還要保證企業的平穩發展,如果眾多企業沒法形成共同的以質量提升為目標的價值追求,而是繼續以犧牲產品質量、犧牲知識產權保護等為代價來打價格戰,那么供給側改革的成效將大打折扣。
談工業4.0
——15臺紙機改造就要花數億元,相當于犧牲一臺紙機的產量!
記者:從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看,要實現綠色發展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僅僅依靠淘汰落后產能就能實現的。
張茵:發展模式的切換必然要經過陣痛期。目前,以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已經率先主動淘汰了大量落后產能,留下的企業是有競爭力的企業。比如玖龍紙業,早在三年前我們就已經與德國方面的先進技術進行對接,現在考慮的是如何學習借鑒德國的先進技術,在五年內全面達到工業4.0,這是我們的目標。
記者:工業4.0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機器替代人工,您怎么看?
張茵:我們希望通過工業4.0來提升企業的單位產值和效率,降低員工的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把員工從繁重、重復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讓工作在變得更加輕松、快樂的同時實現員工自我價值的增值,這也符合清潔生產綠色發展的要求。
我們的員工也非常認同這一發展理念,也嘗到甜頭。現在可以用大數據分析提高管理效率,科技創新讓員工可以實現一崗多能,在促進企業發展的同時,員工本身的自我價值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記者:向工業4.0轉型,是要轉變理念,付出成本的。
張茵:對!我們企業轉型的決心堅定,但轉型的付出和壓力也大。玖龍紙業東莞基地的年產能達到530多萬噸,占玖龍年總產能的一半,我們粗略算了一下,五年規劃中15臺紙機改造就要花數億元,相當于犧牲了一臺紙機的產量。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是非常值得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談綠色發展
——東莞關閉了160多家造紙廠,減少了560多萬噸的造紙產量
記者:“綠色發展”理念成為今年的兩會熱詞,您眼中的“綠色發展”應該是怎么樣的?
張茵:從全國來看,目前廣東不僅經濟走在全國前列,在綠色發展上也已經走在全國前面。我們看到,政府推動綠色發展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而且措施也越來越準,成效越來越明顯。就拿東莞來看,過去一年全市就大大小小引導關閉了160多家造紙廠,減少了560多萬噸的造紙產量,政府還拿出真金白銀引導獎勵退出的落后產能,可見地方政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決心。
就造紙行業來講,通過大規模淘汰落后產能,現在廣東的造紙行業總體保持產銷平衡,并完成了階段性結構調整,這些都說明廣東在綠色發展上已經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