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興來參加咱們第一屆的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我就說三點。第一個呢,就是科斯對中國經濟評論,我在03年參加經濟論壇時對中國經濟的開拓思想市場,研究基本問題,探索中國長期發展的路徑。我解釋一下。就是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以來,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面臨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發展,用什么方式發展,才能保證發展。
第二個就是體制,這兩個問題是我們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需要解決的的問題。對領導和企業家來說,需要反思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思維習慣,就是回避理論思維和蔑視理論思維上,就是習慣而不是深究他的基本問題層面。就是問題的提出和應對方法。對問題本身認識不深刻。我舉一個例子來說就是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長期按照蘇聯發展方式產生的問題,我們是不是認識到了呢?看似這樣。但如何解決呢?我們沒有深入的思考。改革開放和1981年兩次挑戰,兩次調整針對的問題,就是針對蘇聯的發展模式。指導這兩次經濟調整深層的理論上的,那就是1980年國務院提出的十大建設方針。十大建設方針提出克服蘇聯式的增長方針和方式?他有沒有點到呢?有點到,就是效率低。但是從基本的理論來說,他沒有放到一個基本的增長函數下來分析。為什么會造成這樣一個問題呢?第二次調整是1980年末,我們有一位理論家在紅旗雜志上發表文章,文章的標題叫《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就是生產資料優先發展,重工業要減速,要把農業發展起來,輕工業發展起來,商業發展起來。第二次調整也就無疾而終。到了后來,95年這個問題就很嚴重,國家計委就提出來,用了蘇聯60年代的口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從粗放式發展方式到精細式發展方式。第二個是,這個認識并沒有普及,只普及到一些干部和群眾。匈牙利經濟學家在《社會學經濟體系》提到用生產函數來解釋什么叫增長方式,所以這個基本理論并沒有解決。到底從哪里轉變到那里呢?就不清楚了。
到了2000年這個基本的認識,被一個很簡單的東西“經驗規律”概括。他是根據早期工業化初期和中期,往后推到,風靡中國,造成了第十個五年計劃,經濟增長方式逆轉。就是說基本問題要不要解決,你根據一些現象提出的口號,很脆弱,因為理論的認識,因為利益。20世紀末導致了產權過剩。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產權過剩。河北要解決的鋼鐵產能過剩。就是18大講的,03年04年開始調結構,要減少落后產能,結果是怎么樣?大家都知道,越來越糟糕。就是說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就事論事還是不成功的。第一個問題的是,有些問題是淺嘗輒止,現在又一輪討論產權政策,但是這個政策已經好幾輪了,就是對基本的問題沒有思考。我記得1987年發展研究中心給國務院寫了一個報告,引進日本的產權政策,但是當時呢,在我們的研究部門對基本問題還是有研究的。在石油危機后,日本是有反思的。所以在早期1982年,美國教授約翰月,日本奇跡,完全同意產業政策,但是這是一個美國教授。東京的《日本的產業政策》是批評的,認為產業政策通常是幫倒忙的。發展中心是研究過的,日本本身的也是這樣。于是我就有興趣了,查一查我們當年研究過這本書,但書店里沒有這本書。對于事物的認識。那么有的時候,他會退回去。以至于有一些正確的措施,也不能得到當地群眾的支持。我們要樹立主體意識,但是這個好像沒有引起很多反應,所以我們應該研究基本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開拓思想。只有有一個卓越的資本市場,才能防止錯誤的思想造成問題。我希望我們這個論壇,在基礎問題上,提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