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讀者喜聞樂見的活動,不斷吸引讀者的關注,讀者認為自己被媒體關注,自然也會反過來關注媒體。有了關注度,線下組織讀者成立讀者之家、讀者俱樂部等,將讀者緊緊團結在自己周圍,把讀者資源作為我們最重要的籌碼,足以與保險、銀行、房地產等商家討價還價,這不僅能為讀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同時還能擴大商家的銷量,最終提升了我們報社的社會影響力,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桂林日報社社長毛登峰向記者說道。
關注讀者、貼近讀者,將讀者變為自己的資源、財源和資本,這是媒體的優勢,也是桂林日報社在運營過程中所堅守的奧秘。桂林日報社與太平洋保險的戰略合作就很好地能說明這一思路:讀者在訂閱報紙時,桂林日報社會拿出10元錢為讀者買一份人身意外險,一年報紙只需要兩三百元,而保費卻高達三四萬元,這樣會使得讀者覺得非常劃算。讀者會感受到報社的誠意,保險公司提高了保險銷量,報社擴大了雙方的影響力,將報社、讀者和保險公司巧妙地構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越是在艱難的時刻,越要保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樂觀心態。這是桂林日報社在轉型融合之路上所遵循的長征精神。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的生存處境越來越艱難。在這樣的環境下,《桂林日報》沒有自亂陣腳,而是一方面深入布局非報業務,進行多元化經營,如投資地產、礦泉水廠等實業項目;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與其他媒體的合作深耕自身主營業務,如與《人民日報》的全媒體項目合作達成協議,未來他們將利用人民日報社的強大資源以付費的形式在全媒體平臺共享新聞報道,這也是桂林日報社在媒體融合方面的重要舉措。
轉型融合是大勢所趨,但轉型并不等于轉業。“如果失去報紙的主體,就失去了媒體的天然屬性,刊號是國家發給報社的,如果連這個也保不住,又如何在完全的市場化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毛登峰說。
從手機報到“兩微一端”,再到時下流行的實時直播。《桂林日報》在與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經歷了多次嘗試,但往往融合模式還未清晰,便有新的新媒體模式開始流行。談到未來的融合之路,毛登峰認為,桂林日報社會更多地作為一名觀望者,看準了新媒體的發展方向與模式再進行融合。如果一味盲目地緊跟新媒體的步伐,傳統媒體的發展則永遠落后于新媒體。
新媒體雖然來勢洶涌,但其贏利模式和全媒體人才培養始終是桎梏行業發展的天花板。毛登峰說:“今年5月3日,全球首家進行全媒體平臺模式的報紙《坦帕論壇報》宣布倒閉,從2010年轉型至今不過6年,百年根基就毀于一旦。這說明新媒體的發展還是存在一定問題。”受眾對于新聞的需求是永遠存在的,傳統媒體要找到自身的長處與發力點,而不是盲目地與新媒體融合。秉承著這一發展理念,桂林日報社在深耕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作為融合的觀望者,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