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資金不是“唐僧肉”
廣西柳州的精柔公司、維特公司和精工公司是三家專業的印刷機械制造公司,其中兩家公司的法人代表都是一個叫曹楊的人。從2002年起,他用三家公司的名義,一共申請了到了從地方到國家的17個與印刷機技術改造有關的科技項目,得到了大約近千萬元的資金扶持。但有知情人反映,這些所謂的技改科技項目很多都是子虛烏有,目的就是為了騙取政府的扶助資金,造假的項目甚至申報成功國家火炬計劃和廣西自治區的科技開發和攻關項目,從中套取了大量資金。
據了解,火炬計劃是國家為發展高新技術,從1988年開始實施的一項重點的科技指導性計劃。廣西的兩個科技開發攻關計劃也是為促進當地科技發展服務的。這兩個科技計劃,每年都對入選項目提供一定資助。曹楊幾年前就以搞印刷機創新和產業化為名,申報了上述項目,并得到了資助。但他并沒有在拿到資金后認真研發,反而用編造的假材料來通過驗收。記者在曹楊上報的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和廣西科技廳高速多色柔性版印刷機項目的驗收材料中發現,造假的還不僅是更改了項目檢測日期和數據,他還在兩個驗收報告中聲稱花費了2900多萬元和1億八千多萬元研制出兩種印刷機新產品,并已經出口國外。
據反映,曹楊造假不僅是發生在驗收環節,在申報環節就已經開始了。比如,曹楊想申報國家科技部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按照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規定,申請人必須在相關的研究領域和專業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技術優勢,有為完成項目所必備的人才條件。而他的公司缺乏這樣的人才,達不到國家科技項目立項的條件。為了立項,他就在申請人中編了一些科技人員的名單來。原維特公司機械廠廠長李家明就兩次被寫上名單。
據了解,這些年來,曹楊除了靠編造所謂科技創新項目,套取了大量扶持資金,還得到了50多畝土地和其他優惠政策以及資金支持,而這些大都被他用于自己企業的日常經營。人們把這種靠造假騙取、套用各種專項資金的行為叫做“吃項目”。按理說,這些科技扶持資金都是各級政府財政的資金,都有嚴格的審批管理的制度和程序。
這一事件不禁為行業敲響了警鐘,僅僅一個地方就有這么多摻水的科技創新項目,在更大的范圍內又有多少“靠吃項目白拿錢”的所謂創新成果呢?各種政府又有多少科技創新扶持資金白白流出?
北人集團科技創新 開啟智造之路
印刷行業出現上面投機取巧的問題還是并不多見,更多的印刷企業在科研的道路上還是腳踏實地,創新發展。北人集團就是這樣一家多元化發展的企業。昨天的央視新聞中同樣做了播報,但與上文不同,這家企業是以北京地區“高精尖”產業發展典型的身份被報道。
眾所周知,近年來,北京市主動舍棄一些曾經的經濟增長支柱,把集聚資源求發展,轉為疏解功能求發展,進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催生了一批領跑全球的科技創新成果。而北人集團就是這樣一家成功轉型的企業。
從2015年開始,北人集團就以“改革、調整、轉型、升級”為主基調,大力優化了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全面提升了運營質量,提高了競爭能力,全面提升了企業資源整合能力,進一步提高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十三五戰略”制定為切入點,明確了企業大發展方向;以“雙效”為中心,改善了經營質量;以數字印機、房地和文化產業、智能制造為根基,開拓了新的業務增長點;以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為抓手,形成新的產業格局四個方面為重點領域,為公司邁入“十三五”打下體制改革、轉型升級和產業新格局的基礎。其中,在智能機器人制造領域,北人集團可謂是成效顯著。
正如央視報道所說的,近年來,機器人產業不斷發展,在加工制造、教育、醫療等領域都開展的風生水起。而這一產業的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北京地區的一個新興產業的到來。北人集團就是這樣一家領頭企業,在機器人的研發上已經實現量產,其建立的亦創智能機器人創新園也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進駐。北人集團原本是一家印刷機制造企業,開始又煥發了新生機。
小結:
科研創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一些企業想通過非法的手段利用這一渠道來謀取更多的利益就是不可取的。積極轉型,腳踏實地的發展實業才是正途。其實文中所涉及的廣西的非法企業在行業中并不多見,或許可以說他其實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印刷企業。真正的印刷行業在發展的道路上還是會積極的涌現出如北人集團這樣的實干企業,通過加快調整企業結構,轉變思維的方式來實現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