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16年全年以及第二季度宏觀經濟的整體形勢,我們的核心觀點是:大周期經濟繼續筑底,但是短周期有一個向上的脈沖。
大周期:經濟仍在筑底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繼續筑底,一直等到世界經濟顯著復蘇、改革紅利落地、市場出清,這種格局才會改變,估計可能要到2018年。
我們在此前的一篇報告中提到,中國經濟前景類似于1998年~2002年。中國經濟可能呈現出與彼時相似的特征,見底但是不會很快回升。那么盤整需要幾年?由于1998年到2002年經歷了5年的調整,考慮到政府企業和銀行資產質量都好于當時,我們給出的判斷是3~5年。目前3年已經過去了,市場還在討論同樣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中國經濟調整比預期的時間要長?
思考下來,我們認為主要和國際經濟持續低迷、改革紅利仍有待釋放、缺乏新的主導產業這三大因素有關,在2016年甚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需要密切關注這些因素的變化。不少機構基于此看空中國經濟,甚至一度銷聲匿跡的中國崩潰論再次出現,我們認為也沒有必要,中國作為制造大國,和其他經濟體相比,總體情況還是比較好的。
第一,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相比,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政策還有進一步寬松的空間。2015年,巴西和俄羅斯的經濟增速分別是-3.8%和-3.7%,但通脹高達8.9%和15.7%,出現了明顯的滯脹;南非也存在潛在的滯脹風險,迫使其不得不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以對抗通脹。滯脹意味著貨幣政策的進退兩難,相對而言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速和通脹還是比較匹配的,如果經濟需要保增長,那我們就可以寬松,不會受到通脹的制約,畢竟2015年的CPI僅僅為1.4%,并不存在滯脹風險。
第二,相比其他國家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外債,中國是傳統的高儲蓄國家,總體杠桿率可控,可以通過杠桿的轉移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的高杠桿和歐洲主權國家以及美國的高杠桿均不相同。歐洲國家主要是政府杠桿率較高,而“次貸”危機之前美國主要是企業和居民的杠桿率較高。對于中國來說,即使將地方政府包含在內,中國政府的杠桿率也只有60%,而居民的杠桿率甚至不到40%。2008年以來,中國的杠桿率提高更多是企業杠桿率的提高,未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企業去杠桿,政府和個人加杠桿,來實現杠桿的總體均衡,通過杠桿的再造來為中國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
從微觀上來講,中國貨幣投放渠道的變化也值得我們關注。過去中國的貨幣創造機制很簡單,內靠貸款,外靠外匯占款,以貸款為主,外匯占款為輔。但近來我國出現資本外流,外匯儲備趨勢性下滑,外匯占款已經成為貨幣的負貢獻因素。但是我們的廣義貨幣M2并沒有減少,去年甚至出現了13.3%的高增長。究其原因就在于商業銀行的證券投資,包括購買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商業銀行之間進行基金投資,使我國貨幣獲得了一個新的投放渠道,也使中國經濟相比其他新興市場有了更大的運作空間。
第三,我國外匯儲備的空間仍然充足。當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由于外國資本大舉流出,部分國家外匯儲備衰竭所引發的,811匯改之后,很多人擔心中國也面臨類似的困境。我們基于IMF《外匯儲備充足性評估》規則,測算了不同情形下中國所需要的外匯儲備規模。在固定匯率情形下,我國外儲的合理規模在1.5萬億美元到2.5萬億美元之間,如果假定匯率自由浮動,合理規??梢赃M一步下降到1.25萬億美元。截至2016年3月,我們的官方外匯儲備是3.2萬億美元,按照最保守的估計,還有近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使用空間。這其實也是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所不具備的。
因此,雖然目前中國經濟困難重重,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相比,操作空間依然很大,因而無需過度悲觀。
那么中國經濟最快什么時間能夠結束調整,步入新周期呢,我們認為2018年前后值得期待,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是世界經濟可能會顯著復蘇,第二是市場供求可能達到均衡,第三是我們認為本屆政府十年磨一劍,前面5年可能更多的是打基礎,那么后面5年就需要改革落地、開花結果,能夠看到改革紅利的體現,這就使得中國經濟在“十三五”期間呈現出一個前低后高的走勢,步入一個新的周期。
在這一過程中,新經濟將逐漸替代舊經濟,中國消費和中國智造將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力。在經濟筑底階段,利率、匯率包括其他金融資產價格還有下行空間,預計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終可能見到2%以下,人民幣匯率蔣調整到7左右,極端情況下可以看到8左右。
小周期:向上脈沖再現
盡管一年的時間才過去了三分之一,但全球經濟以及相關的金融資產、中國經濟以及相關的金融資產都經歷了一個從危機到蜜月的轉變。
回顧1月份的全球危機模式,主要和三個因素有關。一是中國經濟硬著陸。二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三是美國加息美元走強。三個因素相互影響使得全球風險資產遭受重創。
令人欣喜的是,一季度大宗商品的價格已開始逐漸反彈,新興市場股市亦從低位回升。目前,原油價格已從30美元回升至40美元,鐵礦石自去年底低位反彈了48%,銅反彈超過10%。新興市場貨幣隨美元加息節奏放緩也已止跌回穩。新興市場國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價格的反彈,同時提振了這些國家匯率與核心股指的轉暖。例如,銅價的反彈對智利比索的支撐,鐵礦石現貨價格對巴西雷亞爾的支撐,此外還有俄羅斯INDEXCF與巴西IBOV指數的迅速回升。
可以說,全球經濟在2016年一季度經歷了危機模式以及危機模式之后的喘息,是什么因素導致全球經濟走出了惡性循環呢?我們認為有三點:一是全球政策協調性增強,美聯儲突然變得鴿派;二是大宗供給端的改善以及中國供給側改革;三是中國的房地產投資開始回升,是對中國經濟前景與信心的支撐。我們認為,三個因素中的中國因素相對可控,不可控的是美元和國際因素。
中國房地產投資的可持續性問題不大?,F階段房地產投資對GDP增速的拉動作用仍然至關重要,短期內必須依靠房地產增長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速。因此我們認為,國家將在總體上維持利好房地產的政策環境,不會出重手打壓房地產,各地也將根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出臺差異性的政策。一線城市房地產的銷售增長和去化將帶動二線、三線乃至全國庫存的消化。如果上述邏輯成立,房地產將在總體上保持一個增長恢復的態勢。相比去年1%的增速,今年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增速已經恢復到6.2%,全年投資增長可能比我們預測的5%還要樂觀。
新基建是新時期的投資熱點。根據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傳統基建投資目標與去年相比差距不大。經過多年建設,鐵路投資的增長速度已趨于穩定,難以出現數年前超高的投資增速。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來看,去年計劃鐵路建設投資數額為8000億,而今年計劃仍為8000億左右,投資規模趨于穩定,未出現大的變動。同樣,今年政府報告中公路和水路的投資目標1.6萬億,也未發生變化。因此,基建投資能否達到18%~20%的增速,取決于地下管廊、充電樁、社會停車場、PPP等新基建項目,而不依賴傳統的基建項目。在新基建項目中,尤其應關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并給出目標的項目。比如,今年地下綜合管廊首次明確提出了2000公里的建設目標。此外,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中均提出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領域。
可見,國內因素對經濟的影響相對確定,但國際因素卻難以把握,對于其中一些重要時點必須給予足夠的關注。第一,盡管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非常透明,但當前美聯儲決策不僅需要考慮美國國內的經濟運行情況,還可能需要考慮美國貨幣政策對新興市場和全球經濟的影響,每次議息的時間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窗口。第二,OPEC與非OPEC產油國能否就石油產量達產協議,充滿了不確定性?;诠┙o端改革對這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作用,OPEC會議值得關注。此外,其他重要時間點包括英國脫歐、美國大選也值得關注。
我們認為,在經濟以及和經濟相關的大宗商品價格急劇調整之后,脈沖式波動將是2016年中國經濟底部的最主要特征。我們預測2016年的中國GDP全年增速將達到6.7%左右,仍然保持在6.5%以上。GDP增速的變化模式應與過去三年類似——基于經濟下行壓力,政府推出擴張政策刺激經濟,3~4個月后,經濟指標回升。基于這樣的預測,我們判斷2016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可能是未來三個季度的低點,第二、第三季度可能回升,而第四季度可能又會略有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