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最大的亮點,應該是經濟轉型和穩增長,這兩個關鍵詞在經濟下行期中同時提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今年“兩會”最大的亮點,應該是經濟轉型和穩增長,這兩個關鍵詞在經濟下行期中同時提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目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已然進入關鍵階段,只有實現經濟增長動能的順利更迭,方可讓經濟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給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帶來期待。而小微經濟作為宏觀經濟的最微觀環節,其轉型和增長更加不易,但令人欣喜的是,“經濟日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運行指數”(下稱“小微指數”)在歷經了整整一年的下降趨勢后,本月呈現出逆勢反彈,在嚴冬后讓人看到了一些希望。
2016年以來,各國央行紛紛推行寬松的貨幣政策,自日本央行推行負利率之后,歐洲也擴大了量化寬松的規模,但這仍然難以改變全球經濟疲弱的現狀,歐元區和日本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在2月份分別下降了1.1和1.2個百分點,同期美國PMI(采購經理人指數)雖然回升,但仍在榮枯線之下,全球經濟企穩還需要繼續以財政政策以及結構性改革來改善經濟下行的趨勢。同時,國內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也下滑至49%,生產經營狀況并不旺盛,訂單也有所萎縮,但制造業相關指數的下滑與調結構不無關系,因此結構理順后的復蘇和增長也是值得期待的。
可喜的現象是,近期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增長,而地產投資的超預期增長更是給春天帶來了一些暖意,由此帶動了新開工面積的正增長和樓市火爆。雖然核心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數據尚未體現出通貨膨脹,但為了抑制一線城市房地產以及蔬菜、豬肉、雞蛋等食品價格增長過快的壓力,寬松的貨幣政策有所微調,信貸余額不再保持年初旺盛的增長勢頭,加杠桿的政策空間有限,去產能、去杠桿依然是調結構的主旋律。
3月份小微指數為46.3,雖仍處于榮枯線之下,但環比回升0.2個點在目前經濟下行的狀態下實屬不易,時隔多月小微指數首次回升讓我們對小微經濟的企穩有了更多的期待。從分項指數來看,除了擴張指數與上月持平,成本指數略降0.3個點外,其他分項指數均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尤為難得的是信心指數上升了0.4個點。從區域指數來看,除了西南地區下降外,其余五個區域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甚至此前表現較差的東北、西北地區也都分別增長了0.4、0.3個點。七大行業則更是表現良好,除去住宿餐飲業因春節后略有回落外,其余六大行業均呈現出增長的狀態。比較寶貴的是,制造業小微指數結束了五個月的持續下滑趨勢,較2月份上升了0.3個點。特別是制造業小微企業產量在3月份上升了0.5個點,毛利率上升了0.5個點,說明制造業結構轉型過程中,新興產業已先行復蘇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穩增長的預期。而制造業的積壓訂單、產品庫存、原材料采購等分項指數的大幅度上升,顯示企業原材料采購開始出現增長,產品庫存和積壓訂單增幅更大,這有可能是小微企業基于對未來復蘇的良好預期而進行的短期擴張所引致。這一方面為下一期制造業的復蘇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也給制造業持續增長增加了阻力。此外,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農林牧漁業、服務業則有小幅回升。因此,小微經濟是否復蘇,單憑小微指數3月份的大面積上升,還難以得出確切結論,我們希望能夠看到第二季度小微經濟的持續增長,并希望這種趨勢能夠延續到下半年,方可確認小微經濟企穩回升。
三月份召開的兩會已為“十三五”規劃藍圖的展開定調,也為實現可持續的結構調整和穩增長打下了制度基礎。這次經濟結構調整與歷次經濟改革不同,外部環境和內部運行狀況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中國經濟在多年粗放發展模式的進程中正在面臨綜合資本回報率下降的大趨勢,這種趨勢在產能過剩的產業中傳導尤為明顯,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鍍、電解鋁、煤化工、多晶硅、大豆壓榨等行業的企業影響最為巨大;二是本屆政府主導的供給側改革已全方位推進,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嚴格限制于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能優化的路徑,這對于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的經濟體系影響巨大;三是國際經濟形勢的復蘇趨勢初露端倪,但經濟復蘇前夜全球仍會有大批經營不景氣的企業倒下,這對于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低利潤企業影響更大。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2016年的產業更迭及其引致的發展模式變化格外引人注目。
上述三種趨勢所導致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將會在近幾年落地并夯實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宏觀經濟運行狀態仍不容樂觀,第二季度小微經濟是否復蘇也不是單純小微企業的問題。具體來看,小微經濟領域的結構調整,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相關行業的快速、穩步發展,另一方面要盡快盤活存量資產,加快供給側改革,對不合理的領域盡快去杠桿。這個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人才梯隊建設,為小微經濟的下一階段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