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雖然在大城市的超市等大型賣場已基本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但在一些中小城市和集貿市場,卻沒有大的改觀。在筆者看來,“限塑令”未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是因為大量使用塑料購物袋與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相關聯,限塑是挑戰現有的生活方式,難度可想而知。簡單一禁了之,必然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尷尬。
“限塑令”的重點之一是對購物袋厚度的規定,但其既不符合資源能量的節約原則,也不符合垃圾減量化的環境要求。包裝購物袋采用的塑料,可以使用更少的原料制造出更薄的能達到使用強度要求的塑料袋,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減少固廢量。筆者認為,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與塑料包裝袋的厚度并沒有直接關系,而是由塑料包裝袋被隨意丟棄后難降解、回收處理不到位造成的。
為了解決塑料包裝難降解的問題,降解塑料包裝的研發受到了廣泛關注,但其使用的原料聚乳酸(PLA)是由玉米等淀粉發酵得到的產品合成的,一般1噸PLA需要3噸玉米原料,資源消耗量也較大。再加上PLA發酵加合成的生產過程所需時間很長,性能也需要改進,使其價格居高不下,推廣遇阻。降解塑料的降解時間也不能精確控制,廢棄后并不能立即降解不見,而且降解塑料包裝使用一次就讓其降解,并不符合節約能源資源的原則。
我國塑料包裝袋的年用量大約在150萬~180萬噸,如加上其他一次性塑料包裝制品,包括一次性餐具、保鮮膜、快遞包裝、各種瓶類、捆扎材料以及塑料地膜等,年用量保守估計會超過千萬噸,要建設起生產降解塑料的裝置所需投入的資金量將會十分巨大。
目前用于生產塑料包裝袋的塑料是一種可多次回收再生產的材料,塑料包裝生產企業也采用能耗低的清潔生產過程,如能使回收處理到位,則可大大減少能源資源消耗。采用傳統塑料進行回收再生是比采用降解塑料更節約資源的路線。
筆者去日本時發現,東京街頭不設垃圾箱,居民都將垃圾帶回家分類處理。這不僅可節約大量市政費用,也減少了“白色污染”的問題。既然政府推行“限塑令”是借鑒國外限制塑料包裝袋的做法,那是不是也可以學學日本的城市管理方法呢?
(作者系中國塑料加工協會塑料技術協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惠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