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過去的2015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紛繁復雜、矛盾交錯并初見弱增長的態勢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各級黨和政府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審時度勢、砥礪前行,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改革,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國內經濟總體上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的順利收官。梳理起來成績是可圈可點。
一是政府職能加快轉變,行政體制改革取得實效。這一年,政府繼續大力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協同推進,簡政放權改革駛入“快車道”。按照本屆政府的承諾,今年中央層面又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許可審批,大幅縮減了投資項目核準范圍。各級政府管理逐步從微觀向宏觀、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從項目安排向制度供給、從單打獨斗向縱橫協管的轉變。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入,今年工商部門深化登記制度改革,實現了企業“一照一碼”,不少地方逐步試點“先照后證”改革;各地通過著力提升行政服務質量和水平,簡化手續、優化程序、在線運行、限時辦結等,為企業、基層、社會提供了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務,努力改善了企業營商環境。這一系列改革,促進了新設立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政府權力的“減法”正換來市愁力的“乘法”,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5.8%,平均每天誕生新企業1.16萬戶。民間投資逐漸回暖。今年前11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2%,初步扭轉了增速持續回落的勢頭。
二是經濟運行穩在合理區間,增長新動力不斷出現。盡管從經濟總量上看,四個季度經濟增速還在逐步下行,但依舊保持在7%左右的合理區間,這從當前國際經濟背景看依舊是一個中高速增長,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30%左右。從經濟結構看是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60%、服務業比重超過50%,高端裝備制造成為拉動出口的主力軍,這表明我國經濟正在穩步優化、質量穩步提高,經濟增長的“含金量”更為盈實。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產業模式、新組織方式和新興企業嶄露頭角并孕育壯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國也蔚然成風。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制造2025國家規劃”步入實施階段,不同所有制經濟更加融合發展,我國各類產業緊抓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良好機遇,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創新驅動正逐步替代要素驅動成為增長的主動力,也正在成為推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落地有聲,制度紅利進一步釋放。這一年,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舉行了十次會議,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緊扣發展難題,以問題倒逼改革,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制度建設領域推進一系列改革舉措,各項改革有章有序,落地有聲。國務院常務會議一年來也按照中央的部署,推出一大批指導經濟工作的具體方案。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保持戰略定力,積極創新宏觀管理方式,不搞政策的“大水漫灌”,而是相機調控、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精準調控,化解了一系列經濟運行中的風險,穩住了資本市場的動蕩,實現了人民幣幣值的基本穩定,兜住了社會民生建設的底,基本保持了“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的平衡。
四是國際經濟話語權更加有力,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彰顯。今年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縱橫捭闔、卓有成效。中國領導人一年來走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一系列貿易大單,與國際經濟融合度和粘合度大為增強。“一路一帶”建設受到沿路各國歡迎和主動參與,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終于成立并開始進入實施階段。人民幣成功加入“特別提款權”(SDR)。中國負擔聯合國會費份額得以增加等。這些一方面體現快速發展的中國擔當維護世界平衡發展的“大國責任”的包容胸懷,另一方面也體現我們主動參與和積極引導世界治理新秩序的制度性話語權逐步得以夯實。
2016年:
即將到來的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的第一年。改革發展任務十分艱巨。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和剛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明年的經濟工作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為引領,繼續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努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一是切實剖解發展難題,打好五大任務攻堅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16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現實經濟壓力來看,這五大任務,實質上是相互關聯,相互牽掣,有著內在聯系,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化解產能過剩(去產能)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國內許多產業產能過剩,既有結構性原因,也有經濟周期原因和體制性原因,比如,“一噸鋼鐵”賣不過“一斤白菜價”令人咂舌,今年的煤價跌落到歷史低點,原油價格也受到國際油價大跌的困擾,等等。因此,在因地制宜、分類處置的基礎上,要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力度,切實解決一批“僵尸企業”從市場上退出,做到市場出清,堅決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切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與此同時,要努力化“過剩產能”為“優勢產能”,通過開辟中西部產業接續發展通道和國際產能合作積極紓解;也要把去企業庫存與減低企業成本緊密結合,切實發揮管理創新在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和升級中的積極作用。
二是堅強五大政策支柱,實施好政策的組合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支柱”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撤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讓政府調控更加有效,讓市場運行更加順暢,就能促進企業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從而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比如,在財稅政策和價格政策上更加積極,以切實減少企業負擔,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步伐;在轉化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庫存上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擴大公共服務社會化供給上緊密結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風險底線,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實施更加有針對性的結構性寬松貨幣政策,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懲債券市場建設,等等。因此,解決“五減”,本質上是要變“結構性減負”為促進“結構性改革”和“結構性補短”。
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各個方面積極性。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許多矛盾和問題,本質上看還是傳統的體制機制問題,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要通過宏觀、中觀、微觀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改革創新,以改善供給側管理的視角,切實加大制度供給和制度創新力度,進一步消除利益壁壘,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切實擺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還權力于市嘗還權力于社會,以充分激發企業活力、社會活力和大眾創業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組織制度的成長步伐,盡快讓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孕育而生,以創造新供給帶動釋放新需求;還要采三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來的五年,加大力度推進區域發展均衡、城鄉二元經濟均衡、產業發展均衡、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均衡,以及社會各個階層利益發展均衡,讓更廣大的群眾普遍增強改革發展的獲得感。只有深化改革,針對真問題才能對癥下藥;只有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無難不克、無堅不摧。中國經濟才能行穩致遠。
即將過去的2015年成就輝煌,我們又站在新的起點上。2016年,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中國經濟一定會有一個新的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