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盤統籌: 拓寬協同發展戰略視角
■數據
據統計,目前環京津20個縣(市)中,圖書館有7家未達到國家評估定級標準,文化館9家未達標,達標率僅為65%和55%。在未達標的文化館、圖書館中,多數由于館舍面積不足或館舍陳舊而無法正常開展業務工作。
這一數據清晰地說明,京津冀公共文化事業和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相差較大,特別是河北與北京、天津還有較大的差距。縮小差距、實現協同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問題,構建京津冀文化發展新格局迫在眉睫。現狀的差異卻難以掩蓋京津冀三地文化協同發展的共同愿望。
京津冀三地中,文化產業實力最強的是北京,人才、資本密集。但要繼續做大做強,需要更為廣闊的資源腹地和市場支撐,向鄰近的天津、河北滲透是北京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天津文化產業實力居中,擁有海運、空港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較完備的產業基礎,只有借助引進承接北京的人才資源和上下游產業鏈,才能將這些優勢快速轉化為實際效益。河北雖然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但文化資源豐富,將為京津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對于京津冀三地而言,推動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北京社科院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郭萬超指出,京津冀是中國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文化特色鮮明、文化發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地區之一,文化發展具有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前景。然而,三地由于經濟基礎、產業結構及城市功能角色定位等因素所致,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差異明顯,區域性產業關聯度和互補性偏低。
從全局角度看,文化的滲透性極強,行為方式、思維習慣等文化形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區域協同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商貿、交通、生態都是協同重點,而文化的協同發展無疑也是題中之義,不可缺位。將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納入京津冀全盤大局中進行統籌規劃,形成分工合理的互補式發展格局,是京津冀未來實現協同共贏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隨著區域協同發展步伐加速,京津冀文化一體化也緊鑼密鼓推進:2011年9月,京津冀區域協作主題論壇讓更多人認識到文化協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戰略中的重要性;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簽署;2015年3月,《京津冀演藝領域深化合作協議》簽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已經逐步邁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
郭萬超指出,京津冀探索文化協同發展路徑,必須明確指導理念和協同原則。要打破傳統發展思維,站在統領三地文化發展的戰略視角,把三地文化發展放在全盤大局里進行統籌。
“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是簡單的三地‘移盆合栽’,而是實現‘有效嫁接’,增強生命力,從而實現更高效益的發展。京津冀三地要對現有文化資源、文化產業進行全面的盤點和梳理,共同對文化協同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形成發展合力。”天津市美術協會主席王書平說。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劉德旺指出,推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促進文化事業均衡發展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交流機制,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投入、建設、運行、管理的新辦法和新機制,三地可共同開展相互采購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傳統文化項目合作,并通過科技手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協同發展。
2創新模式:提升產業關聯度和互補性
■探索
今年四月底,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推介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三地的66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同發起并簽署了《京津冀文創園區協同發展備忘錄》。其中指出,三地要搭建合作平臺,優化跨區域合作環境;促進資源共享,加強三地互補性對接;培育中小企業,筑牢文創園區產業基礎;創新合作模式,加速跨界文創產業共贏;實現園區結對,打造三地文創品牌形象等。
近年來,京津冀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北京在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旅游等領域優勢顯著,新興文化產業發達,文化創意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豐富,對周邊區域形成巨大的輻射作用;天津具有深厚獨特的“津派”文化底蘊,文化藝術產業、廣告會展產業等產業優勢明顯;河北省則形成了出版印刷發行業、文化旅游業、文化產品生產及銷售業等行業為主導的特色文化產業。
然而,業內專家也提出,盡管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發展各具優勢,但在實際開發過程中,三地文化資源并未得到充分整合和系統利用,文化投資大量重復,造成了資源浪費和同質化競爭。此外,三地相關政府部門都以行政區域為范圍、以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為目的,著力完善自身產業結構,而忽視外部借力和協作,導致京津冀區域內并未形成分工合作的產業空間結構。
“未來,要發掘理清三地各自的特色與優勢,尋找互補性和關聯性,自覺地進行有效整合。”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喬以鋼說。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指出,文化產業特別是文化設計服務業成為京津冀經濟升級換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力量。北京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升級換代過程中,將產生一系列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會。
“未來北京的高科技企業能否引領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全面提升?它需要有市場,需要有消費群體,需要有在發展過程中從土地到其他各個方面的支撐,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支撐。”金元浦指出,要以互聯網思維促進信息共享,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促進文化旅游一體化,加強文化金融區域合作,聯合進行創意人才的培育和孵化器的建設。
“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要重點在產業政策互補、財稅政策協同、要素市場共建等方面尋找突破口。”郭萬超建議,要加強區域文化企業、項目及產業園區的合作交流,推動區域文化產業轉移和對接。北京可以將傳媒影視、動漫及演藝行業的部分產業鏈分工分散至河北,三地的文化產業園區之間可深化開展品牌共贏、資源共享及項目共建,在具體協同發展模式中,可積極探索“總部—生產基地模式”“創意策劃—成果轉化模式”“主副(新舊)園區模式”等。
3破除障礙:打通京津冀文化“血脈”
■思考
天津濱海新區文化產業近幾年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僅2014年上半年就新增文化企業145家,注冊資金達7.72億元,其中不乏京冀企業來新區落戶。“只有堅持開放的理念、開放的機制、開放的市場推進三地文化合作,促進文化市場要素合理流動,才能加快培育統一開放的現代文化市場,推動京津冀區域文化一體化。”天津濱海新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文化領域覆蓋面廣,承擔功能眾多,加之既有行政體制的慣性,整合與規劃難度較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演藝文化交流、各種文化產業形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文化旅游休閑等都具有不同的內在規律和產業生態,如何平衡不同目標和訴求,實現跨區域的統一布局與各區域協調發展成為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難點所在。
郭萬超分析認為,目前,京津冀三地文化協同化效應較低,主要也是源自區域內文化資源未能充分整合、統籌,“條塊分割”式行政管理模式弊端突出,缺乏高效的協調工作機制,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創意、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倒流”,未形成統一的區域文化要素市場等原因。
“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在于突破舊有機制障礙,實現三地資源優化配置、產業協同發展。要打破傳統舊有行政規范阻力,讓區域內更多的文化企業、項目和園區流動起來,貫通產業鏈。”郭萬超建議,要建設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要素市場,特別是破除阻礙產業協同發展的各類現有規范,施行京津冀共享相同稅收優惠的統籌政策,進一步探索京津冀稅源分享機制,成立三地共同投資的產業投資基金,支持三地共建互惠項目。
在文化協同發展的道路上,探索已經開始起步。目前,三地已建立了三省市文化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共同開展專題調研,系統研究三地文化協同發展整體規劃,同時也正在努力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構建輻射毗鄰三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專家建議,政府應明確責任,減少對市場主體的過度干預,回歸到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的位置上去,利用市場手段促進資源要素流動,以產業集群為基礎進行京津冀文化產業空間再造,為文化產業合作提供充足的市場空間。政府還應破除阻礙產業協同發展的舊有機制阻礙,完善統一的文化要素市場,構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打通京津冀文化“血脈”,加快區域內外文化信息流、客流、商品流、資金流的運轉,從源頭上激活京津冀文化協同活力。